■记者 陈思言 胡永敢
本报讯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,是楼市晴雨表之一。个人房贷市场出现了哪些变化?促进楼市降温的同时如何满足刚需的合理需求?买房成本走高,部分购房者竟取道“房抵贷”?
个人房贷市场出现了哪些变化
由于其风险低、期限长的特点,一直以来,房贷业务很吃香,但是这一情况在今年出现了一些变化。
梳理银行上半年的“行动”可以发现,首套房方面,部分银行首套房房贷利率上浮,呈现“贷款难”的趋势。
据悉,上半年,北上广深首套房贷利率不同程度出现收紧。北京在过去的6个多月里,4次提高房贷利率,最近的一次是6月5日,民生银行发出通知,要求北京地区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.1倍,二套为1.2倍。
而北京地区其他十余家银行,虽然暂未提高首套房贷利率,但由于一些银行房贷额度有限,要么贷款难,要么需要“议价”。
杭州从6月份开始,首套房贷利率折扣几乎全部取消,实行基准利率,个别银行已将首套房贷利率上浮10%,实行1.1倍利率,甚至也有银行已停办住房按揭贷款。
记者走访了慈溪的几家银行了解到,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不久前已略有上调,目前与基准利率基本一致。工商银行的首套房贷利率也上浮了10%。
二套房方面,工行、农行、中行、建行和交行等五大行二套房贷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调升。
利率上调,专家呼吁小心误伤“刚需”
房贷政策收紧毫无疑问会增加购房者的压力。房贷利率尤其首套房利率的提高,会否误伤“刚需”?
业内专家认为,政府对于楼市的调控目标之一是稳定预期,使房地产市场预期归于理性。目前来看,该目标正在逐步实现,随着调控政策的持续发挥作用,过热预期将逐步得到调整。
但是,由于个人首套房房贷利率上调,专家表示这可能会误伤“刚需”人群。保护“刚需”,主要是保障对“刚需”贷款规模的供给,让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水平向“刚需”放贷。金融机构不应在房贷政策上“一刀切”,要分类调控、因地因城施策,区别对待各种购房者,从而支持“刚需”人群的需求。
购房者转道“房抵贷”
除了利率上调,放款变慢也是不少购房者担忧的一个因素。市民吴女士看中了一套总价为200多万的房子,“我们就是普通的上班族,没法一下子全部付清,需要按揭贷款。”吴女士告诉记者,但开发商表示现在银行按揭款回款很慢,所以一次性付款的购房者优先。
面对日趋收紧的房贷政策,不少购房者为早日达成购房心愿,转道“房抵贷”,换一种贷款方式买房。
记者了解到,虽然有明文规定通过“房抵贷”贷出来的钱,只能用来经营和消费,不能用于购房,但因为监管难度大,银行也很难确定借款人到底拿钱去做什么。
某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以前“房抵贷”是不少人给自己加杠杆的一种方式,“不过目前来银行做抵押的客户,大部分是为了凑齐剩余的房款,只是为了资金周转,在授信的时间内,基本都可以还完贷款。”
|